欢迎您的访问! 今天是

学生活动

云南农业大学及合作单位草地贪夜蛾研究进展研讨会

作者:钮徐融 发表时间:2019-06-23 访问次数:

2019年6月18日星期二上午十点,我校联合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在西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开展了草地贪夜蛾研究进展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兼华大基因理事长杨焕明、深圳国家基因库主任研究院王韧、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数字化地球研究所副所长刘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后吴秋琳、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物馆副馆长兼高级工程师李维薇、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兼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云南农业大学校长兼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院长盛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桂明英、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党委书记陈斌、云南农业大学桂富荣教授等专家学者,以及在校学生、社会媒体代表等200余人参与了本次研讨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专业领域的各位专家老师们齐聚与我校,并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围绕对草地贪夜蛾的灾变机理及控制、草地贪夜蛾基因组测序、生物多样性控制生物灾害研究实践等议题开展了有重要价值的研讨。

草地贪夜蛾原生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繁衍能力强、迁飞扩散快,被列为世界十大植物害虫。今年1月,草地贪夜蛾从缅甸迁飞至我国云南并迅速蔓延,目前已经在120多个县发生。草地贪夜蛾可危害80多种农作物,如玉米、高粱、甘蔗、水稻等。初步估计,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其扩散和爆发,草地贪夜蛾将可能给云南农业造成高达2亿元以上的损失。因此,要清楚了解草地贪夜蛾的生活、繁衍习性并研究如何将其带来的损失最小化成为了现阶段植物保护各界科研专家们研刻不容缓的奋斗目标。

据吴秋琳博士等研究表明,进入5月份后,随着西南夏季风的加强云南和广西全境成为缅甸虫源的主要迁入地,到6-7月份每年西南季风最强时期,草地贪夜蛾连续飞行3个夜晚可迁入黄河以北至内蒙古与东北南部的广大地区。预计在夏秋季对我国华北或东北玉米主产区2亿亩以上玉米构成威胁。同时,她指出国外的研究进展,对现阶段我们围绕虫害的预警防治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据桂富荣教授研究称,今年云南遭遇春季-初夏干旱最严重的年份,给草地贪夜蛾的“入侵”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环境。据研究表明,高温导致草地贪夜蛾完成一个世代的时间明显缩短。而通过试验发现,在27℃条件下草地贪夜蛾产卵量最大,单雌产卵量可达1000粒以上。另外,据悉桂富荣及团队选用市场上28种登记靶标为鳞翅目害虫的农药产品,在大田推荐剂量的范围内稀释1000倍作为室内剂量,采用浸叶法和浸虫法测定对幼虫进行防效研究。其中,毒杀作用较强、起效较快的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甲维·茚虫威,而在生物源农药中,苏云金杆菌则表现出较高的防效。

植物保护学院党委书记陈斌经过饲养研究,共发现3种可以寄生草地贪夜蛾的云南本地寄生蜂。其中一种蜂是草地贪夜蛾寄生蜂的优势种,并且在草地贪夜蛾的卵中有高达9.1%的寄生率。寄生蜂将卵产在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依靠幼虫的营养来生长发育,最后破“虫”而出。此外,蠋蝽、叉角厉蝽是两种重要的捕食性蝽类昆虫,不管是草地贪夜蛾的低龄幼虫还是高龄幼虫,都可沦为这些捕食蝽的腹中餐。除了利用动物天敌,合理利用作物多样性种植也成为害虫控制的重要措施。2017年,肯尼亚、乌干达和塔桑尼亚等国家采用“推拉效应”伴生种植策略来防治草地贪夜蛾,取得不错的效果。

华大生命科研院刘华及其团队通过基因组测序发现,在广东和云南各获取的2头草地贪夜蛾中,云南的2个样本全是玉米型,而广东的样本中,1头是玉米型、1头是水稻型。这意味着在中国发生的草地贪夜蛾种群中,玉米型和水稻型2种类型均已出现。而从源头分析来看,刘欢表示我国的草地贪夜蛾是从非洲来的,但不排除从其他地区入侵。通过基因功能功能注释来看,这两种基因家族与解毒功能和抗药性密切相关,推测主要控制草地贪夜蛾高度杂食性和驱动农药抗性。这也从分子层面揭示了草地贪夜蛾的高度杂食性和抗药性。

另外,杨焕明院士提出了“草地贪夜蛾的防控不要过度惊慌,也不要因为惊慌隐瞒不报;防治草地贪夜蛾要充分发挥担当精神,虫情当前,勇于担当;科学精神,用科学的观点来引导科学的研究;合作精神,多单位合作,先做事、尽快做、尽力做”的思想方针。王韧主任按照其在非洲防治草地贪夜蛾和中国在黏虫、棉铃虫上的防治经验,得出了“Bt和病毒防治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一重要结论。盛军校长认为,在草地贪夜蛾的防治上,我们应该部署落实韩长赋部长传达的中央重要批示,也希望今天的科研成果能为下一步的防控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我院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鼓励和正确安排引导下,植物保护学院的老师同学们积极参与了此次研讨会,同时也得到了许多丰富的专业应用方面的具体知识、汲取了前辈们在科研展开上的宝贵经验。希望我院学子能在杰出的上一辈植保人的引导下努力奋斗,为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