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访问! 今天是

社会服务

“党建”带动“扶贫”, “扶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作者:植物保护学院 发表时间:2018-09-13 访问次数:

为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贯彻省直和中央驻滇单位“挂包帮”“转走访”定点扶贫暨驻村扶贫工作队经验交流工作推进会以及全省“10?17”扶贫日脱贫攻坚表彰暨社会扶贫推进大会精神,植物保护学院党组织针对联点村在生产生活、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提出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坚持脱贫攻坚与学院党建“双推进”,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学院派出帮扶干部,参与了南华县沙桥镇新华村、姚安县前场镇木署村的结对帮扶工作,参与了普洱市澜沧县的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精准、持续帮扶贫困村的相关产业和农业人员自身的素质发展,促进扶贫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一、党组织“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的开展

学院党组织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明确分管领导和联络人员,在学院内传达了学校扶贫工作推进会议内容,与学院领导班子研究了贯彻执行学校下一步的工作要求及任务。

通过前期填报《云南省遍访贫困村访谈问卷》及《云南省脱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遍访工作台账》,在今年继续走访的基础上,更新、完善贫困户信息,完善建档立卡资料,从中分析帮扶户致贫原因。并根据帮扶户的家庭情况及致贫原因,制定相应的帮扶计划。

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到普洱市澜沧县开展扶贫工作。院士团队多次深入农户家中,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群众,了解实地情况,交流思想。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方案,整体规划,不同项目要分步实施。在推进过程中,搞专业培训,解决村民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共商发展规划,让村民理解项目的发展前景,调动村两委和全体村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院士团队扎实的工作作风,也感动了村民,纷纷表示要转变观念,杜绝“等、靠、要”思想,不断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尽早实现全部脱贫奔小康。冬季优质马铃薯高产示范推广,实现增产增收;利用冬季休耕稻田开展露地蔬菜品种和栽培技术示范和培训工作,带动当地贫困户开展冬早蔬菜生产,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建立林下三七生态有机种植,建成立合作社,带动农户开展林下三七的实验示范,逐渐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同时把澜沧县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选择高产、抗病、商品性好,适宜当地的三倍体无核葡萄欧美杂交种夏黑品种进行栽培示范,实现增收的同时早熟葡萄园还可以带动蒿枝坝农业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农户的经济收入水平;以养猪和养鸡开展示范,培训农民科学养殖和生态养殖,通过养殖全程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养殖意识和养殖技术。

学校对所有贫困户开展统一产业培植帮扶和人员培训,植保学院帮扶干部也加入其中。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合作社,统一扶持进行中药材和白芸豆种植,同时为帮扶户赠送鸡苗,对农户进行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对困难群众进行农业产业扶植,进行产业扶贫。学院组织师生到姚安县前场镇木薯村和石堆窝村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纪韵祚教授和傅杨研究员为代表的团队在元阳试验点进行的蔬菜品种多样性优质生态栽培技术示范。

二、扶贫工作成效

在当地政府、云南农业大学、驻村工作队、村委会、帮扶干部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近一年的帮扶工作实施推进,各帮扶户有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帮扶户的贫困情况得到有效改善,在种植、养殖、打工、参加合作社等方面增加收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朱有勇院士团队已完成澜沧县竹塘乡多2000亩冬季马铃薯种植、蔬菜种植和林下三七种植示范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建设蔬菜科技示范园实现短期迅速增收,实施畜禽养殖示范项目确保中期持续增收,发展仿生种植三七、重楼等中药材示范项目确保长期稳定脱贫的梯次产业增收项目,为澜沧县持续稳定增收打牢基础。

三、党建、科技扶贫双推进工作取得进展

2017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继续进驻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委会,当时的植保学院党委书记何霞红任组长,包括十余名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为主的工作团队积极开展项目示范点建设工作,与村民同吃住,进行实地技术培训和全程指导。并先后邀请28位院士、126位专家深入澜沧县展开了科技扶贫工作,工作团队始终坚持把党的基层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做到“团队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到哪里”。学院教工党支部与蒿枝坝村党支部携手建立党员活动室,内设党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农业科技、新型技能培训图书角,便于党员同志阅读。同时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科技优势,组织教师、博士等专家深入蒿枝坝村田间地头宣传党的知识和普及农业科技,为农户答疑解惑。通过共建,提高蒿枝坝村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扶贫工作的积极推进保驾护航。

澜沧县自然经济条件良好,但拉祜族为直过民族,受教育程度低。我们采取支部共建的方式与乡、村两级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渠道,通过多次支部会议在实施方案和合作模式上最终达成共识,大家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院士团队扎实的工作作风,也感动了村民,纷纷表示要转变观念,杜绝“等、靠、要”思想,不断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尽早实现全部脱贫。在推进过程中,抓基层党建工作,共上一堂专题党课,着力解决思想问题;共搞一次专业培训,解决村民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共商一个发展规划,让村民理解项目的发展前景,调动村两委和全体村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村民目前已是主动要求给他们新技术新项目,把奔小康作为发展目标,全力以赴。

在拉祜族聚居深度贫困的竹塘乡开展的五个扶贫项目(林下生态有机中药材绿色药品产业、冬季特色农业绿色食品产业、热带早熟水果绿色食品产业、退耕还草发展畜牧绿色食品产业、职业教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院士专家团队针对海拔较高的山岭贫困区思茅松森林资源,将多年研发的三七、重楼、黄精等大宗名贵中药材林下有机种植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该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而且在林下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更加激发了退耕还林、保护森林的积极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该成果转化不仅将形成边疆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而且成功实践了中药材生态有机种植的发展模式,对解决我国中药材药效严重下滑的重大难题有着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