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植保学院创新打造的“一亩田”思政课在校园劳动实践基地正式开课。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春艳、副院长韩光煜及全体劳动实践课教师、“‘植’争一流”辅导员工作室成员、首批参与学生200余人共同出席了开耕仪式。

开耕仪式上,李春艳阐释了劳动实践课的意义,引导同学们通过该课程体验劳动的本质,弘扬“劳动最光荣”的劳动精神和“知行合一”的耕读精神。她强调,“一亩田”虽小,却是同学们锤炼品格、增长才干的“大课堂”,希望同学们能在此深刻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将课堂所学理论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不仅要学习如何松土、播种、除草、治虫,更要理解生命生长的规律,在辛勤劳作中体悟责任与价值。
韩光煜向学生解读了劳动实践课的课程设计思路及人才培养方案。她强调,该课程紧扣植保专业“识虫、知病、会防、善治”的核心能力要求,与《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植物化学保护》等专业课程紧密衔接,是课堂知识的“实景应用”。要求同学们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带着问题来,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将知识转化为真正的专业本领。

“一亩田”思政课的建设思路独具匠心,由学院“‘植’争一流”辅导员工作室联合劳动实践课课程组共同打造。课程将围绕“耕、种、管、收”的全周期农业生产过程,设计系列化、主题化的实践活动。并同步开展关于粮食安全、生态环保、科学家精神等主题研讨,将这片田地作为专业的“练兵场”和思想的“淬炼场”,真正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技能”在劳动实践中的同频共振。

同学们热情高涨,干劲十足。他们纷纷表示,这样“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课程极具吸引力。“一亩田”思政与劳动实践课的结合,标志着学院在探索“三全育人”、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方面迈出了坚实而新颖的一步。未来,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将见证一批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植保新人,在这里扎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的栋梁之才。